位置:首页 > 刑事审判参考
刑事审判参考
【第323号】“飞车行抢”刑事案件如何定性
发表时间:2023-03-21     阅读次数:     字体:【

《刑事审判参考》(2004年第6辑,总第41辑)

【第323号】王某1、张某2抢劫、盗窃案——“飞车行抢”刑事案件如何定性

节选裁判说理部分,仅为个人学习、研究,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二、主要问题

“飞车行抢”刑事案件如何定性

本案在审理过程中对于被告人王某1单独构成盗窃罪没有异议但对于二被告人共同驾车行抢致人死亡的行为如何定性存在四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是定抢夺罪。二被告人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乘人不备公然夺取财物其暴力指向被害人财物而不是被害人人身侵犯的是公民财产权利单一客体因此其行为符合抢夺罪的犯罪构成并且抢夺致人死亡属于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应对二被告人以抢夺罪从重处罚。

第二种意见是定过失致人死亡罪。二被告人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实施抢夺行为过失导致被害人死亡由于抢取财物数额未达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数额较大的抢夺罪定罪标准因此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第三种意见是定故意杀人罪。二被告人虽然以抢夺他人财物为目的但实施的行为具有人身危险性其主观上能够预见到飞车行抢可能导致被害人伤亡的后果对被害人的死亡二被告人是出于间接故意且二被告人抢夺的数额较小不能构成抢夺罪因此其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第四种意见是定抢劫罪。二被告人明知双方都处于运动状态下实施强行劫取他人财物会造成被害人人身伤亡的后果仍以非法占有财物为目的实施该行为其强力虽然是直接作用于被抢夺的财物但不能说该强力没有对被害人的人身发生作用其行为属于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侵犯的是公民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双重客体故应按抢劫罪予以认定。

三、裁判理由

“飞车行抢”刑事案件是行为人驾驶机动车辆主要是摩托车抢取财物刑事案件的通俗说法。从案发情况看该类案件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行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明显意图借助机动车的力量抢走被害人的财物或者快速逃跑二是案发突然被害人一般来不及反抗犯罪容易得逞通常是两人共同作案一人驾驶摩托车另一人坐在后座对被害人实施抢夺三是社会危害性大严重扰乱社会治安时常造成被害人人身伤亡的后果。关于“飞车行抢”刑事案件的定性司法实践中存在不少争议本案即是适例。

)“飞车行抢”刑事案件的定性应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司法实践中对于能够查实的直接对被害人实施暴力如强行拖拽、以车撞逼等、直接威胁或者携带凶器抢夺等情形的“飞车行抢”刑事案件由于符合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或者第二百六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认定构成抢劫罪没有争议。但对于上述情形之外的“飞车行抢”刑事案件如何定性往往存在分歧意见。有的认为,“飞车行抢”本质上是抢夺虽然实践中经常造成被害人人身受到伤害的后果但这仅仅是行为人过失造成的结果不能由此否定行为人故意行为的侵犯对象只是被害人的财物对于“飞车行抢”只能以抢夺罪定罪处罚。有的认为,“飞车行抢”把正在行驶的机动车辆作为犯罪手段来使用而正在行驶的机动车辆带有极大的危险性此种案件社会危害性相当严重侵犯的是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双重客体若要定罪处罚按抢劫罪论处是惟一办法。有的认为可以是否造成人身伤害后果为标准,“飞车行抢”造成人员受伤、死亡后果的定抢劫罪否则定抢夺罪。

“飞车行抢”刑事案件的案件事实是非常复杂的。从作案手段看有的是两人结伙一人驾车一人取财有的是一人单干边驾车边取财有的取财时是高速驾驶有的是中速行驶有的是抢项链、耳环有的是抢腋下挎包、车筐内皮包等等。从作案对象看有的是驾车被抢有的是徒步被抢有的是年迈的老人有的是体壮的青年等等。从作案环境看有的在夜晚有的在中午有的在闹市有的在郊区等等。从作案后果看有的抢取大量财物有的抢取财物数额较小有的导致人员重伤、死亡有的只导致人员轻伤或者并未伤害到人身等等。另外,“飞车行抢”刑事案件中行为人的心理事实也不太好认定。由于事发突然行为过程非常急促、短暂行为人事后往往辩称无伤害故意除非行抢前有过预谋多数情况下行为人的心理是一种不确定的状态只管抢物不管是否伤及被害人对犯罪客体、犯罪后果无确定之认识。具体说对于被害人的伤亡有的是间接故意心态如高速驾乘摩托车不计后果猛拉硬拽被害人脖子上的项链有的则是出于过失如驾车抢被害人自行车筐内的背包不慎挂住车把致被害人受伤有的则是意外事件如行为人驾车猛然抽掉被害人腋下皮包逃跑被害人追赶慌不择路被车撞伤。可见,“飞车行抢”案件中行为人对于侵犯财产权利的后果均是积极追求的心态但对于侵犯被害人人身权利的后果多数情况下是一种不确定的心态直接故意、间接故意和过失三种罪过形式都是可能的。

因此我们认为“飞车行抢”刑事案件一概定性为抢劫罪或者抢夺罪或者以危害结果为标准定性为抢劫罪、抢夺罪都是不合适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标准只能是犯罪构成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符合抢劫罪、抢夺罪或者其他犯罪构成要件的应分别以相应的罪名定罪:(1对于并未造成人员伤亡的案件考虑到行为人主观心态的不确定性和客观上直接针对的是财物如果行为人抢取财物数额较大的应以抢夺罪论处;(2对于造成被害人伤亡后果的案件应该结合行为人的作案手段、作案环境、作案对象等情况具体分析行为人的主观罪过分别定性。如果行为人对于伤亡后果的主观罪过是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应以抢劫罪定罪处罚。如果行为人对于伤亡后果的主观罪过是过失则分两种情况处理。在抢取财物达到“数额较大标准时致人轻伤的认定为其他严重情节”,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则认定为其他特别严重情节”,以抢夺罪定罪处罚。在抢取财物未达到“数额较大标准时如果仅仅过失造成了被害人轻伤以下的伤害那么可以对行为人处以治安行政处罚但难以定罪处罚。如果过失造成了被害人重伤或者死亡可以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五条或者第二百三十三条的规定分别以过失致人重伤罪或者过失致人死亡罪定罪处罚。

本案二被告人飞车行抢的行为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应以抢劫罪论处

首先二被告人的行为不符合过失致人死亡罪和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二被告人夜间十点多钟驾驶摩托车尾随骑自行车的被害人抢取被害人肩上挎包致被害人死亡。尽管被告人均辩解只是抢夺财物对被害人无伤害故意但无论是按照一般人的认识能力标准还是根据被告人的个人认知水平结合本案情况都可以推断出被告人是明知驾驶摩托车抢骑自行车人肩上挎包会导致骑自行车人伤亡的结果而放任结果发生因此二被告人是故意而非过失犯罪不能定过失致人死亡罪。另外二被告人具有抢取财物的直接故意侵犯了公民的财产权利以故意杀人罪定罪不能反映其行为侵犯财产权利的性质。

其次二被告人的行为不符合抢夺罪的构成要件。本案中二被告人所抢挎包内仅装有人民币20余元、IC电话卡等物抢夺财物未能达到“数额较大”,不能以抢夺罪论处。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规定:“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抢夺罪的《解释》第四条规定抢夺公私财物数额接近本解释第一条第项、第项规定的“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并具有本解释第二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可以分别认定为其他严重情节或者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可见刑法规定的抢夺行为的定罪标准只能以数额为基础。对此有种意见认为从刑法规定看抢夺罪的其他严重情节其他特别严重情节规定不属于情节加重犯抢夺数额小但出现过失致人伤亡严重后果的仍应定抢夺罪适用较重的法定刑因此《解释》的规定违反了刑法规定应该予以修正。

我们认为对于抢夺罪的情节加重犯应该以抢夺数额达到“数额较大的定罪标准为前提《解释》的规定并不违法。抢夺罪属于侵犯财产罪侵犯财产权利是其本质特征刑法条文只是规定“数额较大作为成罪条件并未将“数额”情节并列。从刑法条文总体情况看类似有第二档次、第三档次法定刑规定的情形如第一百七十六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表明只要符合加重法定刑的情节也都符合第一档次法定刑对应的基本成罪条件。因此认定抢夺罪的其他严重情节其他特别严重情节规定为情节加重犯符合逻辑规律。对于抢夺数额不大致人伤亡的案件不以抢夺罪处理也不会带来放纵被告人的后果可以过失致人重伤罪或者过失致人死亡罪定罪处罚。

第三二被告人的行为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抢劫罪与抢夺罪共同点体现在主观上都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客观上都带有一定的公然性。二者的区别从字面上看体现在,,的不同。从犯罪构成的角度看其区别在:(1犯罪客体不同抢劫罪侵犯的是双重客体包括被害人的人身权利和财物所有权抢夺罪侵犯的是单一客体只是被害人的财物所有权;(2行为方式不同抢劫罪采取的是暴力、胁迫或者其他使被害人不能反抗或者不敢反抗的强制方法抢夺罪是公然夺取他人控制的财物但不能采用上述强制方法实施抢夺行为被害人可以当场发觉但来不及抗拒而不是被暴力制服不能抗拒也不是受胁迫不敢抗拒这是抢劫罪与抢夺罪的关键区别;(3犯罪主观要件不同抢劫罪要求行为人既有侵犯财产的故意又有侵犯人身权利的故意而抢夺罪只要求行为人具有侵犯财产权利的故意;(4犯罪主体要求不同已满14周岁的人即可成为抢劫罪的主体而抢夺罪的主体要求已满16周岁。如前所述本案中二被告人对被害人的死亡结果持放任的问接故意积极追求抢取财物的结果其主观上具有侵犯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的双重故意客观上实施了飞车行抢使被害人不能反抗的强制性夺取财物的行为并致使被害人死亡。二被告人的行为符合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第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规定应该在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的幅度内量刑。可见二审法院准确把握法律规定和犯罪界限定罪准确量刑适当。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所有人,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上一篇:【第322号】在盗窃过程中使用暴力的直接适用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下一篇:【第324号】如何审查判断被告人的翻供理由
Copyright  ©  2022-   北京京本律师事务所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2022002883号-1 技术支持:腾云建站仅向商家提供技术 网站地图  北京市朝阳区望京中环南路甲2号佳境天城B座1708  18600078839@163.com